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师生文苑
师生文苑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师生文苑
从“树立规则 明确职责”谈走进学生心里(李菊芳老师)
时间:2016-09-20 13:19:20  关键字:  浏览量:

  暑假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其中一篇《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观点不同凡响,耐人寻味,禁不住多看了几遍,也勾起了心中很多关于自己做学生和做老师的回忆。不管是从感性还是理性的角度,我都觉得这个话题值得探讨一下。

 
书中案例首先呈现的是作者网友“铁皮鼓”的看法,其中有这样一段:“我们有什么资格闯入别人的领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与其强调走进心灵,不如强调树立规则,明确职责,明确哪些是分内的,哪些可以不做,哪些是老师的责任,哪些是家长或者学生自己的责任。”   
 
我对“铁皮鼓”的这段话表示赞成,理由有四:
 
 
一、强行闯入  等同侵略
 
    现在的大人(包括老师和父母)在与小孩的心灵交流活动有这些共同点:
 
    单向交流——就是只允许大人打听小孩的秘密,审视小孩的心里状态。
 
    强势交流——大人认为小孩必须坦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因为大人认为我们是为了你好,更糟糕的是有些大人在完成审视后根本不懂得尊重,要么觉得此等小事不足挂齿,要么大嘴巴到处宣扬。
 
    我认为这样强行地闯入孩子心里,等同于侵略。
 
 
二、彼此独立  规则合理
 
    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遗传中关于个体的精神独立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体精神的独立性。愚以为,此必为好事!但是这样我们的老师家长就不淡定了,没有了可控的安全感。
 
    我想如果我们从起点上就在保持相对彼此独立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规则,应该会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规则怎样建立才算合理,我有如下建议:
 
1、具体且易操作
 
    跟学生约定的所有的规则应该是具体的、容易操作的。如果规则言之泛泛,不仅对学生行为毫无指导意义,反而给学生一种规则不严肃的心理导向。如果规则具体但落实起来成功率太小,不太容易操作,那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校纪、班规、组规,纪律、卫生、学习,各个方面的规则都应该具体到怎么做可以,怎么做不行。譬如学校的就餐必须排队无声就餐,自习必须独立安静。又如上语文课除了教材还必须把积累本和双色笔准备在课桌上;语文家庭作业必须按黑笔自作——红笔自批——小组长验收是否做完——课代表收缴的流程完成;作文当堂完成后自己用红笔修改自己可见的错别字和病句,然后同桌互改错别字和病句,最后上交给老师批阅;字词默写一次错三个以内的每个更正三至五遍,错三个以上的同样更正完后错误的词语还要重新默写等等,诸如此类的规则具体且容易操作,做好了就可得到老师的肯定,养成习惯后就内化成了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
 
2、兼具共性与个性
 
    好的规则应该具有集体的共性和个体的个性。共性的规则比较容易制定,但个性的规则就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譬如初中作文中考要求不得少于600字,但是我们班内有两位男生的作文三句话里有两句基本文理不通,一篇作文记叙下来根本无中心事件,这样的同学600字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后来我跟他们商量决定,每次作文只写200字,对开头结尾不作要求,只要把一件事写清楚了就很好,然后循序渐进加开头结尾,适当加点描写,慢慢一年多后也就能写一篇比较合格的记叙文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进步给他们带来了喜悦与自信,对老师充满了喜爱和尊敬,情之所向自然就是心之所向,还愁走不进学生心灵吗?
 
3、具有双向约束性
 
    我个人认为任何的规则都应该是具备双向约束性的,否则无法获得被约束方的拥护,古人尚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在今天这样民主的社会。譬如学校对学生仪容仪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我们的老师衣衫不整、奇装异服总是给学生留下话柄吧;我们每个老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得迟到、按时完成作业,如果老师自己上课准备不充分、作业批改不及时又如何让学生遵守规则呢?更严重的是学生根本不会真正意义上地尊重你,你也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
 
4、有一定的包容性
 
    规则是为了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所以它应该是灵活的,具有一定包容性的。这种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某些特殊的时刻。譬如有一次我们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知识检测,检测前所有考点都已经复习过了,且考试是以选择题形式进行,所以考前我就宣布了每个同学的正确率必须达到80%以上。但是即使这样,我在考场上看到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拿着那60道选择题焦虑不安,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看完一道题,后来下考后询问才知道,他这段时间全被老师找去数理化了,根本没有时间去巩固语文,考试时一想到必须对48个根本连题目都看不懂了,这种情况下,又是中考在即,我想任何人都不能对这个孩子予以责骂或惩罚,只能给他安抚鼓励以及时间,当然这样孩子也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
 
    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的环境能尽可能用合理规则说话,让他们感觉不到被无理地窥视、监管,享受的是个体精神相对最大化的独立与自由,我想孩子的心灵无需我们刻意审视,他们的心门也不会刻意紧紧关闭。
 
 
三、平等交流  职责分明
 
    规则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而职责是对个体身份的一种认同,操作恰当的话,应该是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归属感、自豪感的。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个课堂,所有成员都应该各司其职、平等相处,做到每人有职责,追责有人担。
 
而且根据观察,只要老师赋予的职责是他稍稍努力就可以胜任的话,一般的孩子在这个职责领域中会成长得会越来越优秀,甚至对他以后大学的专业选择或成人后的就业方向都会构成积极影响,那么如此影响下的学生一定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千里马遇伯乐”的追随报答之感,走进心灵自然也就完成得了无痕迹了。
 
 
四、积极影响  润物无声
 
    规则的树立,职责的划分,目的不是管制人;走进学生的心灵,目的不是控制人。而是为了影响教育对象,让他们在细小但不容忽视的规则中成长,学会自律、自控,让他们在一个个小小的职务中体验集体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存法则,享受自我价值体现的欢愉。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规则是保证社会、集体乃至个人活动有序有效推进的基本保障。也许很多教育家觉得规则与创新是对立的,规则之下无法创新,但是我想没有一定的规则,即使有创新的想法恐怕也没有条件付诸实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树立规则,明确职责,不仅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更对学生的人生构建了积极的影响。
 
TAG:
上一篇:做一个有深度的老师——《今天怎么做教师》读后感(郑荷老师)
下一篇:读《简 爱》有感——1402班 李文瑾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